“跟着边凡看世界” 在云南的腾冲市和顺古镇始建于明朝,是中国魅力名镇之首,也是云南最大的侨乡,素有“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之美誉。“极边第一城”腾冲和顺古镇,这里的时光不紧不慢,静静地向前流逝,看时光如何在溪水绿林间流转。
傍晚,冬日夕阳的余晖,均匀地涂抹在古镇的青砖、白瓦和石板上,暖洋洋的。
一些低矮的古宅则被参天的大树掩盖着,树叶依旧透着碧绿,与金黄色的夕阳十分相配。
古镇四周蜿蜒的山脉,黄昏时已分辨不清山崖的脉络,湿地边缘不时冒出缕缕白烟,犹如人间仙境。
追逐着阳光的步伐,就能领略到整个古镇的风土人情。
这是最美的和顺!伴随着夕阳最后的艳丽。
沿着那一条条被脚板和岁月风雨磨砺得晶莹发亮的青石板路,我抚摸着灰黑色的墙壁,走进深邃悠长的小巷,目光情不自禁地被眼前的一切所吸引:那一处处依山傍水的宗祠,那一栋栋典雅气派的宅院。
艾思奇故居位于和顺古镇内,是一座砖石楸木结构、中西合璧的四合院。
在绿树环抱的古屋中感受大哲学家遗留的思想和气息。艾思奇(1910年—1966年)原名李生萱,是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
他青年时代所写的《大众哲学》和《哲学与生活》两部著作,曾引导了无数青年走上**道路。艾思奇故居位于和顺乡水碓村,为砖石楸木结构,中西合璧的四合院。有串楼通栏,雕花格扇,西式小阳台,显得古朴典雅。
走进小院,西楼和厅楼上陈列着展示艾思奇生平事迹的图片和相关文字。故居前临元龙幽潭,后枕凤山,地势高旷,环境优美。
在西楼和厅楼上陈列着艾思奇的生平事迹。艾思奇故居建筑占地600多平方米,建筑较为精巧,高屋大院,点缀西式小阳台,正房前厅有一石砌圆形拱门,青藤缠缆,古朴秀雅。故居前临元龙幽潭环境优美。
思奇是影响广泛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一生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哲学著作,特别是《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两本书,曾引导无数青年走上了**道路。为丰富**哲学思想的理论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长期以来都是高等院校的哲学教科书。
走出展厅,我再次徘徊于塑像旁的小道。仰望这个好人、老实人品格的高华;震撼于他那么完美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好;感叹于这样一位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哲学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党的进程。
冬日午后的阳光格外温暖明亮,阳光透过玻璃照进展厅,折射到木板铺设而成的墙面,映照着那些朴实无华却饱含历史沧桑的展品。不少游客驻足在展柜前,静静地浏览着。
还有那路上偶然走过的人影……一路漫步,这些凝聚了百年心血的雕梁、画栋、家具、牌坊、文庙、匾额完好如初。
漫步在古韵悠长的和顺,青石板铺成的路,重叠着多少脚印,古朴的洗衣亭里,凝结着多少思虑,虽被风雨褪尽色彩,但在夕阳的余辉下显得更加古朴与灵秀。
穿过湖边桥的倒影,把关于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象留在这里。
置身于古镇老街,恍如穿越到旧时光,赤柱雕梁、石板桥青砖路,无一不昭示着一个西南古镇在历史长河中曾经的显赫与生机。
赏古镇精彩演出,听耳畔琴声弦慢,细抚青砖灰瓦,包罗世间万象,漫步亭榭流水,穿过岁月长河,着实令人心旷神怡。
从双虹桥到和顺小巷,从图书馆到益群中学,从春夏到秋冬,和顺古镇,像是宋词里走出来的画。
路边的金黄色在午后斜阳下,分外绚丽。
古镇的美景尽收入眼底,尤其是夕阳西下时,这里可以看到和顺古镇最美日落。
秋冬的夕阳,总是散发出摄人心魄的美,晚霞映红了古镇、湿地和山林。
夕阳太美,映红了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距离缅甸边境才区区的70公里。当年,赶着马帮跑贩运的人所走的“官道”,就从古镇边上经过。为此古镇上有相当多人,也投入到马帮之中。和顺,现今被称为“侨乡”,是因为有一万多人旅居海外。这些人,大多是从前外出跑马帮、经商出来的。
和顺古名阳温暾,意为不冷不热的地方。依山傍水而建民居,透漏出岁月的斑驳。
初冬的和顺,时常让人心动。夕阳洒满城,古镇又黄昏……
树叶依旧透着碧绿,与金黄色的夕阳十分相配。
太阳慢慢西下,返回的路上正好迎上完全被夕阳笼罩着的古镇,散发出温暖的气息,像是在迎接回家路上的人们。
沿途会路过很多老建筑,其中有著名的“寸氏宗祠”,这是古镇里八大宗祠中修建最早,历时最久远的一家,别家宗祠大门均为传统的飞檐斗拱、瓦木结构,唯独寸氏宗祠大门从使用的材料、外形都是标新立异,典型的南亚风格,洋气十足,成为了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和顺是值得慢下来体会的地方,哪怕对那些民国故事无甚兴趣也可以安然地找个安静的客栈,泡杯茶,看看夕阳西下,漫天的星斗,再等第二天的晨鸣后,赶赶主路两旁的早集。高高低低的坡路,百转千回的小巷,经历风霜锤炼的阶石……还有热情又不失分寸感的本地人,不知不觉会让外来的人放松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