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同旅游的四天中,我将两天的时间献给了云冈石窟。事前,我仔细研究了**6集的《云冈》纪录片,以及一些关于云冈的视频和资料,希望能对这个地方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次前往云冈石窟,我选择了讲解导览。深入聆听完导游的解说后,我充满热情地再次游览了整个石窟群,耗费大量时间拍摄视频和照片。即便在景区关闭之时,我仍然觉得意犹未尽,这也促使我在离开大同之前再次造访了云冈石窟。
继续前行,我搭乘电瓶车抵达了老山门。走进山门,我看到了两株年迈的丁香树。在右边,一间茶室伫立其中,为疲惫的游客提供了一个歇息之处,坐在丁香花下品味一杯茶,宛如一种雅致的享受。
丁香花旁边是一座拱门,上面刻着“石佛寺”,穿过这座山门,我便进入了云冈石窟的1-6窟。
1-4窟或因风化严重或未完工,对于一般游客而言,吸引力较弱。因此,从第5窟开始,才是游览的重点。5-13窟是云冈石窟中期开凿的,内容丰富多样,色彩斑斓。在其中,第6窟堪称云冈石窟中最为精美华丽的一个窟,相传是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所建。走进这个窟内,不断传来惊叹之声,头顶和四面八方布满了无数佛像的雕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即便对历史和建筑不甚了解的人,也会为之倾倒。
5窟,是孝文帝为其父献文帝而修建的,或许在儿子心中,父亲的形象就应如此庄严威武。
喜欢音乐和舞蹈的游客,一定不可错过12窟。窟内刻画着伎乐天,手持各种乐器,生动形象。虽然云冈石窟内也有不少飞天的雕刻,但舞姿和线条的雕刻,或许不如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那般曼妙流畅,这也或许是其名气不如敦煌的原因之一。
走到16-20窟,雕刻风格再次不同。这些窟主要体现了印度的犍陀罗风格,因为它们是云冈石窟最早期开凿的,主要以大佛像为主。站在下方,仰望这些千年古刹,仿佛与过去产生了超越时空的对话。
从20窟向西,是晚期的洞窟,这些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民间刻制,由于时间的推移,雕刻已然风化严重,游客稀少,给人一种萧条的感觉。
通过两次的云冈石窟之旅,我最深刻的体会是震撼——一种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即便对历史、雕刻和艺术了解不多的人,也会被深深地
这种震撼所打动。因此,如果有人问我,门票120元值不值得?我毫不犹豫地认为,非常值得。
我选择在第一次游览时请了导游,从他口中得知了石窟背后的历史和故事。但即便导游的解说再生动,也难以取代我自己的亲身感受。所以,我在导览结束后,不顾时间的流逝,毅然决然地重新踏入这片古老的石窟群,倾情地与每一尊佛像、每一块雕刻交流。
而第二次的游览,我选择了不请导游,想要以更自由的心态去感受。我穿越昙曜广场,感受着昙曜的伟大,走过佛光大道,凝视那株铜制的菩提树。帝后礼佛浮雕墙虽已失落,但它们的辉煌在历史长河中依然闪烁。
前行,从1-4窟的破败和未完成,我感受到了时光的风化。然而,从第5窟开始,我的视线被这些珍贵的艺术品所吸引。多样的题材,绚烂的色彩,每一个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但在我心中,第6窟犹如一颗夺目的明珠,闪耀着它的光芒。孝文帝为祖母修建的这个窟,无数的佛像雕刻,让我不禁发出连连惊叹。
然而,最让我心驰神往的,是第5窟。那座高17米的巨大佛像,仿佛与天空融为一体,令我在其庄严的气息面前感到渺小。这个窟,是孝文帝为其父亲所建,我几乎能够想象到那位皇帝站在此地时的庄严和威仪。
随着步履的前进,我来到了16-20窟,这里展现了不同的雕刻风格。这些窟堪称与历史的对话,印度的犍陀罗风格让我感受到千年时光的流转。而20窟前的人潮,见证了这个石窟群的名片——露天大佛的威严。
而西行,我走进了晚期的洞窟,那里的风化和沧桑,昭示着岁月的无情。尽管游客相对稀少,但这种凄凉的景象也勾起了我对历史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