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开平碉楼第一村,建筑背后的故事,比风景更有意思

失控的想你

开平的自力村是碉楼最为集中的地方,门票的价格也仅次于立园,足以见其在一众景点中的代表性。

自力村就在这次旅行的住地塘口镇,踩个单车半小时就到了,在开平旅行的感觉有些特别,说是欣赏自然景观呢,又重点在于看建筑,而看得多了,更被碉楼背后的故事所吸引,沉浸其中,这种魅力是其他地方少见的。

全村其实是由三个方姓的自然村所组成,分别是安和里、合安里、永安里,建国后,取意自力更生,三村合并一起,便叫了自力村。

村庄只有两间民居,周围遍布农田,陆续有人购买了田地,耕种建屋居住。**战争后,随着美加等国发现金矿的消息传来,村里的人便跟上了出洋热潮,前往美国、加拿大及南洋等地寻找机会。

和五邑其他地区一样,先侨们出洋,都是一个带一个开始的,多年离乡背井的旅居生活,赚了钱后又纷纷回乡置业,建好大屋娶了亲,没多久又返回国外,一次次的循环反复。

村中的碉楼基本都已无人居住了 ,成了一座座空楼,村民们在其间耕种,池塘里遍植荷花,放养着水牛,中式的田园中伫立着欧式的洋楼,也倒别有滋味。

自力村最有名的三栋碉楼,铭石楼,云幻楼,叶生居庐,三栋楼中只有铭石楼开放参观。

铭石楼的主人方广仁,早年到美国谋生,后开杂货铺其昌隆发家,善于经商的他几乎将所有家乡的特产都推向了美国市场,也由于华工众多,在异乡奇迹般地畅销。

发了财回到家乡后,用6万银元建起了这座气派的豪宅,此时的他也成了村中的首富。

走进铭石楼,才发现方先生不止赚钱有方,对于财产的保护也有很有一套。整座楼高6层,下面4层都平平无奇,不免叫人心想有钱人家也不过如此,而当上到五楼的时候,才见识到主人家的富贵。

前面是宽敞的柱廊,8根洋气的爱奥立克大立柱,周围的平台则是罗马式栏杆,还有当年流行的巴洛克式山花,下面匾额上有铭石楼三个字。

顶层有个式琉璃顶亭子,但柱子又是爱奥利克样式,这种混搭的建筑可能入不了如今专业人士之眼,觉得不伦不类,在当时可是很时髦的做法。

大厅内挂着四副巨大的主人画像,是楼主和三位太太,而旁边几块彩色玻璃质地厚实,为意大利所产,当时价格不菲,上面还有名家手笔的书法绘画,弥漫着书香之气,当光线照进来的时候,屋子里透出蓝绿剔透的光彩,似乎岁月未曾在这里留下痕迹。

家具多为国外运回,还有不少时髦玩意儿,比如留声机,运威士忌的大木箱,做工精巧的西洋吊灯,更少不了硕大的金山箱。

而后来主人返回了美国,还特地将所有门窗都封得极为牢固,不但防住了贼人,还在十年浩劫中也没被撬开,所以铭石楼也是全开平为数不多的得以完整保留下来的碉楼。

众人也方才明白主人的深谋远虑,5楼以下不显山露水,朴实无华,万一被贼人撬开也可能只窥到简朴的摆设而放弃。

在铭石楼旁边还有一栋叶生居庐,楼主以前是为铭石楼主人打工的,后来也发财建了楼,规模比老东家小一些,但在全村也排第二。

叶生居庐被撬开过一次,里面的财物被洗劫了一空,主人还将墙壁做成夹层,里面藏了金条,但后来打雷闪电,因为金属导电而反而将楼劈开了两次。

而另外一栋云幻楼则有些不同,楼主本是一介书生,在私塾教书,收入微薄,后来去了马来西亚打拼,赚了钱又在香港创业,赚钱之后回乡买地建楼,据说也是唯一还有直系亲属在本地的碉楼了。

五层高的碉楼,还有个雅致的小院子,整栋楼看上去较为素雅,而让人记忆尤深的是楼匾题着祗谈风月四字。

当年华侨回国后,见局势纷乱,匪盗横行,本想奋斗一番,却只能躲在碉楼中过着不问世事的生活,纵然有抱负,也只能化为深深的无奈。

最后,若有兴趣,就去看看全村最早的碉楼龙胜楼吧,这是大家合力所建的众楼,后来在日寇打过来的时候,那些有钱人家自建的碉楼豪宅,穷人们自然是不能够进入的,于是就集体跑入龙胜楼中避祸,虽然村子被洗劫了,但这栋破旧的小楼却保全了大家。

这些身披西洋盛装,骨子里却难舍东方情结的建筑,立于田间地头,就像中西合奏的田园交响乐,动人又有趣,而那些碉楼背后的故事,却更耐人寻味。

版权声明:本页面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为用户自行发布,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E-mail:284563525@qq.com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