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原镇城仰韶文化遗址感受中华文明之光

失控的想你

五边形房址(资料图)

彩陶罐(资料图)

  裴静蓉

  2021年,在太原发现了尖草坪镇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距今有5500多年历史。

  2021年是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100年来,中国考古人从仰韶出发,初心不改,筚路蓝缕,一个个重大文化遗存陆续被发现和发掘,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延伸。恰逢其时,2021年,在太原发现了尖草坪镇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距今有5500多年历史。作为太原考古人,幸甚至哉!太原市尖草坪镇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是三晋大地为中国**成立100周年和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敬献的一份厚礼。

  房址罕见 彩陶不凡

  尖草坪镇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共发掘揭露出仰韶时期灰坑98座,烧造陶器的窑址11座,仅残存底部,当时人们生活的半地穴房子2座,为五边形房址;同时出土大量生活用的陶器,打猎及生产用的石器、骨器、兽骨等工具,以及狗、猪、鹿等兽骨。发掘结束后,整理修复完整陶器30余件。本次考古发掘与大多数新石器遗址考古相类,出土遗物以当时人们生活用的陶器残片,也就是俗称的陶片为大宗。

  最为特殊的是两点,一是在尖草坪镇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中,发现有一定数量的仰韶时期特有的施有彩绘的陶片。这些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器表施黑彩,图案以圆点、直线、弧边三角、网格纹为主。二是发现了五边形的房址。也就是5500多年前,太原先民住过的房子,平面略呈五边形,面积约32平方米。房子仅存底部,但平面结构基本完整,为半地穴式,房内清晰可见用白灰精心铺垫并烧结过的坚硬地面,具有一定的吸水、防潮、保暖功能。居住面的中部有6个柱洞,基本两两相对,用于立柱支撑屋顶。在门道向内的位置,有一圆形灶坑,在烟道近灶坑处放置一件完整的灰陶罐。

  以小见大 由点到面

  从出土遗迹和遗物分析,尖草坪镇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属于仰韶中晚期遗存。不由地让人想到,太原地区上世纪50年代发现的晋源义井遗址、2001年发现的清徐都沟遗址,均出土有仰韶晚期遗存。关于仰韶时期的五边形房址,从整个山西而言,太原镇城、吕梁德岗、临汾桃园和大同马家小村四处新石器遗址均有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河南灵宝、陕西华县、河北蔚县仰韶文化遗址均发掘出土有五边形房址。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1985年11月在侯马“晋文化研究座谈会”上在谈到山西地区在中原、北方两大古文化区系的纽带作用时提出:阐述从关中西部起,由渭河入黄河,经汾水通过山西全境,在晋北,向西与内蒙古河套地区连接,向东北经桑干河与冀西北,再向东北与辽西老哈河、大凌河流域连接,形成“Y”字形的文化带,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曾是一个最活跃的民族大熔炉,又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重要直根系,就是考古学界熟知的“Y”字形文化带。本次考古发现正处于这一条文化带上,具有纽带的作用。

  锦绣太原 镇城添彩

  本次尖草坪镇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实证早在5500多年前,太原是核心文化辐射区的重要范围,也是必经之地。随着人群的迁徙、碰撞、融合,文化的传播、影响、交流,外来文化的传播与当地传统文化相交融互动。可见,5500多年前的太原,海纳百川、融汇贯通、中西交融、南北沟通,印证了一个不平凡的时代。

  尖草坪镇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是近年来太原辖区内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史前聚落,也是迄今为止,太原盆地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对于研究太原盆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构建该地区史前文化序列、探讨太原及周边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实证山西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重要地位作出了太原贡献。

  (作者单位: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太原日报

版权声明:本页面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为用户自行发布,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E-mail:284563525@qq.com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