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150年前的广州西关有什么好玩的

封住爱恋

牧师“广州七天之旅”的第二天的行程集中在广州“西郊”,即现在的西关一带。当时广州的城墙还未拆除,因此处城墙以西,所以称之为“西郊”。

牧师一行参观150年前的西关 路线示意

牧师一行从沙面出发,自南向北所游历的这个片区,在如今,也基本是广州最多历史文化街区的地方,只是有些名字改成了上下九、和平中、光复南、光复中。当然曾经的建筑场景消失无踪,但你会发现历史还是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传承下去。

“西郊”作为城墙外的最主要部分,和城墙里的“省城”,合力使得当时的广州呈现一种都会气息的气象。

商行闹市,熙熙攘攘

西郊这一带,当时还是水网交错、水运交通方便,同时也可以填堆成陆、建设楼房。经过不断地发展,西关的横街直巷里,布满了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批发和杂货铺。牧师们前半段的路程就是在各条街巷上游走,观看到店铺可以说涉及“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种种:

吃的:卖生禽畜、熟猫狗肉的,茶叶、生烟;燕窝鹿鞭等名贵中药

穿的:卖棉花、牛皮胶、布衣、绣巾、缆绳绣袍;

家里用的瓷器、铜器、漆器、玻璃、木雕、酸枝家具、玻璃灯笼、古董;

卖专用品的,像日晷、罗盘、纸画、扇子、烟杆;

有一条宝石街,里边住了很多宝石商,主业为制作各种各样的玉石首饰;

甚至还有一条殡葬街,被称之为“往生者的购物天堂”,各种给亡魂的祭品像纸衣冠、元宝蜡烛、线香都能在这里找到。

那个时候,也有卖“进口货”了,像来自马六甲槟榔和椰子,孟买的棉布,乃至曼彻斯特的货品和英国各地的五金家具。

买家之中也有外国人,他们来这里收货,准备把这些在广州制造的商品,转到孟买和加尔各答售卖给印度的女顾客。

牧师发现,广州的街道的商铺喜欢两侧聚集,销售同样的商品,每个行业都会集聚在一块特定区域,所以大家也明白为什么现在荔湾有这么多的专业批发市场,这还是有历史渊源的。

当然在各个店铺中,少不了为了他们服务的“金融业”,像银铺和典当铺,牧师也把其中一条路称之为金融街。

福州会馆 赖阿芳摄 1869年

除了商铺以外,也有为了特定地区的同乡商人而服务的酒店,那个时候称为会馆,像福建会馆、徽州会馆、宁波会馆。会馆是外地商人来广州后落脚的地方,既是旅舍,也是行会。

佛道儒教,各显神通

那下面再继续讲一下,牧师今天在西关这一片所走访的佛道儒的相关宗教建筑有:

洪圣庙、天后庙、湄洲庙、仓沮祖庙、尼姑庵、藻圣大王庙、关帝庙、华林寺、西禅寺、长寿寺,这些寺庙基本也都没有存在了,有些大的寺还有地名记着,像长寿寺。

很多庙,其实对应的是各个职业的人的需求,或是求平安、或是求前程。

像天后庙,大家知道广州临珠江,有许多靠在水上讨生活的人,像渔民、水手这样的人,将“天后”作为海上守护女神。

湄洲庙里供奉的主要文昌星,被中国人视为掌管文运之神,学生们第一次上学的时候,是一定要祭拜文昌星的。父母们也会来祈求保佑自己的孩子是个聪慧的人。

其他的,关帝庙这个大家都会比较熟,祭拜战神关羽;有祭拜财神的,藻圣大王庙是祭拜药王的,仓沮祖庙是纪念汉字的创造者仓颉以及印刷术的沮诵的。

这些“神仙”背后,也都会用对应的或者或假的传说,以某个朝代的某个具体的人为依托,然后被树立为偶像崇拜。

牧师参观宗教建筑中有几个地方和当时的妇女相关,这里一起讲一下:

比方说尼姑庵,是对俗世和人生比较失望的年老妇女,将之作为避难所来度过余生,主要的工作是替别人做法事;

在华林寺有个崇德堂,上边有些小木牌位,绿底金字写着人名,那是贫困家庭的妇女担心自己死后无人祭拜,便会付钱给寺庙在这里安放一个牌位,让寺中和尚代替后人祭拜他们。

在藻圣大王庙里有个三娘庙,信徒主要是一些“怨妇”,祭坛上会倒置放着一些男女纸人,摆放的人,摆放的人希望这些代表他们仇恨的那些的人,心肠能由坏转好;变了心的男人,能被召唤回来。

牧师也注意到了乞丐这个团体,有两个相关的地方:

一个是有些庙门前会乞儿广场,无论白天黑夜,都聚集了很多。快要死的乞丐也会被送来这里,因为附近有个福建会馆,会给死在广场附近乞丐施舍棺材。

另一个是丐帮,对,他们还有专门的会馆,馆里还有帮规。丐帮和商人之间有特别的交情,在每年三月和九月的二十六日,会请地方上的丐帮子弟在城里的大馆子吃饭,感谢丐帮过去半年对他们商铺的保护。

西关,纺织制造业中心

话说在西关附近闲逛时,如果有心的话, 可以留意下一些街道名字,会发现他们都和“丝织”相关。这是为什么呢?大家如果熟悉西关的历史的话,会知道这里在19世纪中后期,也是一个所谓的“工业区”了。只是说发展的是轻工业,即“纺织制造业”。

牧师也去看了这个片区,书里叫做“畴春洞街”,是一个机织房聚集集聚中心。

他们参观了众多丝绸机织房,听着织机梭子来回穿行的声音,美丽的绸缎一寸寸地出现。

富则西关大屋;贫则竹筒楼

最后再来说一下,西关这一片在这个时候的居住区。

牧师参观了几个彼时便已出名的西关大屋是伍家宅院、潘家大宅、李家大宅。

那当时平民是怎么住的呢,当时的平民住的房子,我们叫“竹筒楼”,因为他们的进深比面宽要长得多,和店铺形成了前店后屋的形式。

竹筒楼和竹筒楼之间紧密地连在一起,大部分垂直于当时的河涌分布。

那些竹筒楼,加上西关大屋,各个商行街道,以及分散各地的的各种寺庙道观,加上西关当时还算是河网密布,使得西郊整的城市意象非常的丰富,散步起来肯定是非常有意思的。

19世纪70年代西关的城市肌理

这就是牧师们“广州七天之旅”第二天的行程了,通过游览西关的街道商肆、佛庙道观、纺织工区、西关大屋,为我们描绘出一幅150年前的广州西关的热闹景象。

版权声明:本页面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为用户自行发布,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E-mail:284563525@qq.com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