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香比上班还卷:为什么说年轻人挤爆寺庙的现象,不是一件好事?

失控的想你

#头条创作挑战赛#

#限流限购 全国寺庙快被“挤爆” 了#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609篇原创文章

2023年3月第二周,全球舆论和互联网的热点和关注,都被美国银行业的暴雷潮以及后续走向所吸引,这事先不急,盯着也没用,天道有轮回,苍天不饶人,真的有多大影响和冲击,甚至爆发更大更广泛的危机,实际上和身处中国经济环境中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没有多少直接关系,先耐心一点,静候其变,是不是?

这篇文章,和大家聊一个国内最新冲上热搜的社会动向。

2023年3月14日,全国寺庙快被挤爆了引发全网的关注和热议。

引发热议的点,是寺庙被年轻人群体挤爆。

年轻人正在成为寺庙上香的主力:

北京雍和宫限流了,杭州灵隐寺的十八籽手串限购了,西安广仁寺门口排出了一公里长队……

据相关平台数据显示,今年2月以来,预订寺庙景区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近50%。且今年以来,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

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的发帖量和阅读数据直线上升,更直接反映出当下年轻人的真情实感。

不禁想问,寺庙怎么就成为最受这届年轻人欢迎的景点?

卷累了无所谓,这届年轻人会在上进与上班之间,选择上香;在求职与求学之间,选择求签;在相信老师与相信老板之间,选择信佛。

〓雍和宫里的年轻人(图源:豆瓣 @苏酒九)

从现实出发,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背后折射出一些当下中国经济环境中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

这篇文章,不谈什么宗教和信仰的话题,也不对年轻人的行为做任何评价,只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去剖析背后的一些因果逻辑,并结合现实,看到当前年轻人做出挤爆寺庙这个社会动向所映射出来的一些现实问题。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颐和园人满为患(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年轻人喜欢去寺庙这件事,为何显得如此的“反常识”?

宗教和信仰是敏感话题,但是求神拜佛,烧香祈福这个事情,在中国民间,可是一件寄托美好愿望的好事。

时代在变,有些东西再也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特别在烧香,拜佛这个事情上面,随着时代的前进,是存在一个明显的衰退趋势的。

这一点,从商人这个群体身上就能看得很明显:老一辈商人,对于烧香拜佛这个事情的热情,显然远远高于年轻一代,不是年轻一代不相信,只是没有老一辈那么上心,那么恭敬,是不是这样的?

这很好理解,老一辈商人,特别是由接触过海外老华侨的朋友都知道,那一代人经商闯荡,面对的不确定性,甚至是风险,是远远高于当下的,烧香拜佛,也就成了一种看得见摸得着,寻找确定性和寄托希望的仪式,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拜个妈祖娘娘,拜个天公老爷,喊一声“老爷保号”,其实就是希望出海闯荡,谋求安全的美好寓意。

社会越现代,科学越普及,经济越发达,实际上宗教,以及对应的仪式,场地,还有文化,就越没有存在感。

在一个充满确定性,一切都可以获得答案的环境里面,求神拜佛,烧香祈祷,没啥市场就是了。

这其实很合理,也正是宗教文化的一个时代规律:生于不确定迷雾冲刺的愚昧时代,衰于科技和认知升级的环境。

但是当下的中国年轻群体,突然热衷于寺庙和烧香这个事情,就显得比较诡异了,是有点反常识的,毕竟喜欢去寺庙烧香一般都是从商的或者上了年纪的人。

事实上,从现实出发,年轻群体喜欢去寺庙烧香这个事情,比很多想象中的,恐怕要夸张很多:

年轻人拜佛,但根本不管佛说的随缘。

心诚则灵没错,在大家都自认为心诚的情况下,佛祖优先处理谁的需求呢?于是,又到了卷起来的环节。

拜佛前网上搜各种攻略,对哪个庙里的哪尊佛术业专攻于什么方向都了如指掌。

北京雍和宫是龙源宝地,诞生了雍正和乾隆两位皇帝,象征着事业的顶峰,适合求前程。

唯一能让北京的年轻人在妖风里心平气和等待4小时的,只有雍和宫的法物流通处

图片来源:网络

上海静安寺中有个“安”字,寓意平安吉祥,诸事顺遂。人们会将随身携带的硬币扔进福慧宝鼎之中,祈求平安。杭州灵隐寺的业务比较繁忙,这里“三生石”的传说听起来可以保佑情侣“三生三世,永不分离”,求平安的话还可以请一串开过光的十八籽,据说得小心翼翼戴在左手,三天不能沾水。

想进灵隐寺,需要经过飞来峰景区大门,然后再走几步。为了礼佛,你需要付出45元的飞来峰景区门票,才有付30元的灵隐寺香火券的后续资格——哪怕你完全没有游览飞来峰的需求。虽然对出家人来说钱是身外之物,但佛祖可能多少得要点。

十八籽并没有固定的搭配,可以根据眼缘自行组合,“十八”代指永驻世间护持正法的十八罗汉。但由于灵隐寺开光的队太难排,原价不到50元的手串能被代购炒到200-300元,网上有不少高价卖假货的店铺

厦门南普陀寺大悲殿的平安符据说特别灵验,拜完记得再来两盒南普陀素饼当伴手礼带走,贵庙是有在认真做饼的,南瓜馅的好评率最高。

鼓浪屿早已经是上届文青的爱好,这届年轻人下飞机就直奔南普陀寺。福袋可以买来送给亲朋好友,日签只能本人结缘一张。

南京鸡鸣寺借着《诗经》里的那句“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宜言饮酒,与子偕老。”成了求姻缘的必去之地。成都文殊院里的文殊菩萨掌管智慧,适合求考研考公上岸。武汉归元寺的财宝天王殿内供奉五尊铸铜像,主奉财宝天王。每年正月初五的凌晨,能有几十万人涌入归元寺烧金纸“迎财神”,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

图片来源:网络

香港文武庙供奉武帝关公和文帝文昌君,文武两帝掌管人间文事武功,也就是现代人说的事业财运,所以香客以商界和金融界人士居多。

……

谁懂,上一次年轻人这么认真做功课还是填报高考志愿。

根据相关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2月份以来,预订寺庙景区门票的人群中90后和00后占50%。与往年相比,今年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这样反映了大家现在喜欢去小众地方打卡,红墙黄瓦、绿树荫翳。不仅适合穿汉服拍照,而且就连即将结婚的新人也会排队拍婚纱照。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不仅寺庙游火热,现在很多90后00后也都会去寺庙做义工。去寺庙去义工的原因也很简单,有人缓解焦虑找到安宁,有人感慨没想到那么多尔虞我诈。

2023年,中国年轻群体扎堆热衷寺庙,烧香拜佛,究竟是一时的热情促成?

还是有着不为人知的流量密码?

南京鸡鸣寺(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年轻群体扎堆寺庙,图个什么?

红墙黄瓦、绿树荫翳、烟雾缭绕,在“寺庙游”彻底走红之前,寺庙一直算得上是非常出片的小众旅游打卡地。

寺庙,道观,**寺,都是对应宗教人员进行修行和日常生活的场地,最多在特定的日子里面会因为法事和各种活动而热闹一下,长期以来,和寺庙这个场所配对的形容词里面,永远不会少了冷清二字。

为什么爱热闹,活力十足的年轻群体,突然就热衷去寺庙烧香拜佛了呢?

年轻人热衷去寺庙可能有多种原因,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

1、对精神和宗教信仰的追求:一些年轻人对自己的精神和内心生活感到迷茫或不满足,他们可能寻求一种宗教信仰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或者是寻求一种平静、宁静的体验。

2、了解和学习佛教文化: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些年轻人可能对佛教文化感兴趣,想要了解和学习佛教思想、哲学和生活方式。

3、消除焦虑和压力:现代社会中,许多年轻人面临着学业、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和焦虑,寺庙作为一个安静、平和的场所,可以让他们暂时放下心中的烦恼和压力,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4、寻找身心灵的平衡:身体和心灵的平衡对于健康和幸福非常重要,一些年轻人通过参观寺庙、打坐冥想等方式来寻找身心灵的平衡。

5、旅游观光:寺庙也是旅游景点之一,一些年轻人可能是为了观光旅游而去寺庙,也许是出于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或者是为了拍照留念。

以上大概就是全国寺庙被挤爆的原因所在,而寺庙热的背后或许就是他们看清事实后在内卷与躺平间的自我和解。

泉州开元寺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深度思考:年轻群体热衷寺庙这个事情,映射了哪些现实值得关注?

年轻人去寺庙具体求什么,实际上非常重要:

年轻人都在求什么呢?

比较有意思:财神殿外排长队,姻缘门口无人问。

图片来源:网络

嗯,经济社会,谈钱不俗,求财运这个选择,也是很务实了。

另一方面,考公考研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考试之前烧个香,临时抱佛脚,希望考个好成绩早日上岸。

考试之后也可以再拜拜,心里忐忑不安,寻求一下心理慰藉。

这个感觉,有点像古代科举了。

年轻群体还特别喜欢自我嘲讽,一段总结走红网络:

在上班和上进之间,年轻人选择了上香。

在求人和求己之间,年轻人选择了求佛。

现象背后,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映射,那就是当下的年轻群体,活的并不容易。

没有什么宏观大词,更不需要说什么馊鸡汤大道理,对于一个社会和经济环境而言,最有活力,最应该奋斗的群体,只能在现实中去寺庙这样的地方去寻找心灵层面的慰藉,这难道不值得关注和警惕吗?

如果身体不能躺平,心灵也要躺平。

当下中国的年轻群体,令人心疼。中国的寺庙里聚集最多的向来不是真正的善男信女。

对于绝大多数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小孩来说,成长到人生的关键节点也难免被迫进庙虔诚一把。

这届年轻人去寺庙已不再是出游的一时兴起,而成了一种日常生活习惯。等考研成绩、等入职offer、等体检结果,都要去拜一拜才安心。

所以开篇就说,年轻群体热衷扎堆寺庙,烧香拜佛,本质上并不是一件好事。

这个动向,反映出来的是当下中国年轻群体,所面对的现实生存发展和经济环境,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

杭州灵隐寺(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几点个人的思考分享

文章最后,不煲鸡汤,不说大词,分享几点个人角度的思考和观点:

第一,2023年,是否能够为年轻群体解决就业问题,或许将成为中国经济环境中一件大事。

寺庙热的背后,是一种群体性的无力。

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这几年都经历了些什么呢?毁offer、裁员、房子断供、无数张临时取消的机票门票……生活秩序变得没那么可控,前行的方向并不明晰,过往耳濡目染的成长路径都失去了参考意义。

第二,进寺庙拜佛最多的是什么样的年轻人?绝对不是不努力的人,不努力的人甚至都懒得去烧香,最多的是努力了怕没结果的人。

很多人都在过一种拧巴的45度人生: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

在心灵上有个途径寻找一点慰藉,这无可厚非,从这个动机上,我个人是非常支持年轻群体的,包括我自己。

但是造成这样拧巴的人生境遇,是不是国家应该去思考和重视的现实问题呢?

第三,生活,工作,前进路途上的不确定性从未消失。

对年轻人而言,去寺庙拜佛并不意味着真的相信宗教。就像无人在意原始佛教里其实并没有财神,佛菩萨每天不知要接收多少求暴富的不对口需求。

改变命运主要还是得靠个人奋斗,以及少量历史行程的影响。年轻人跑遍大江南北佛寺无数,大抵是为了给焦躁的自己一个交待,佛祖到底灵不灵,不那么重要。

凸显了普遍存在的,也是早已摆上台面上的这么一个结论:信心和预期的修复,需要时间。

第四,依然可以看到许多人在寺庙中收获了宁静和感悟。

他们或许并没有参观到所有的景点或参加到所有的活动,但在那些宁静的时刻,他们收获到了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

这种收获是超越物质和表象的,是与自己对话和沉淀的过程,是一种深入内心的探索和领悟。

究竟是当下的年轻群体想通了,想明白了,还是现实环境不尽如意呢?

这是一个好问题。

以上,就是对2023年3月份,中国国内一个最新的热门动向,“年轻人挤爆寺庙”,进行的专题讨论和思考分析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版权声明:本页面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为用户自行发布,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E-mail:284563525@qq.com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