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国子监到底是个什么机构?
国子监最早是在隋炀帝时由太学改制而来,主要负责全国的教育行政管理,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其后,历代都在都城设立国子监,其职能也有所变化。北京孔庙-国子监简介北京孔庙位于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为中国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与南京夫子庙、吉林孔庙和曲阜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北京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当年忽必烈定都北京修建以祭祀孔子。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机构之一,以培养优秀文人、官员和学者为目的。
国子监算得上是最古老的大学了——而且是皇家学院。国子监的领导不叫校长,而叫祭酒(这名称确实体现了儒家的传统),别小瞧祭酒,他也执掌着四品官印。【国子监 简介】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代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寺为学。北京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国子监介绍国子监是明清时期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衙门(类似于现在的教育部),也是国家设立的唯一最高学府,又称“太学”。目前国子监和隔壁孔庙统一售票。游客购票后进入孔庙,在碑亭旁的“持敬门”参观国子监。
国子监简介: 国子监位于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又称“太学”“国学”。清代国子监是全国昀高学府,设祭酒满、汉各一人,司业满、蒙、汉各一人,职在总理监务、执掌教令。
国子监(guó zǐ jiàn),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也是孔子的学校,被称为“万世师表”。孔庙是为纪念孔子而建的祭祀场所,供奉着孔子的牌位和神像。子监,是中国古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又称“太学”或“国学”。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作为中国传统古建筑的代表,北京国子监是一处非常值得一游的景点。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北京国子监的旅游攻略。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是北京市唯一的牌楼街,肃穆静谧的古代建筑群——国子监与孔庙坐落于此,比邻而居。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
隋、唐、宋、元、明、清称之为“国子监”。清末改革学制,1905年12月6日设学部,国子监裁废,其教育行政功能并入学部。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国子监是我国明、清两代国家管理教育的高衙门(类似如今的教育部)和国家设立的的高学府,也称“太学”。国子监算得上是最古老的大学了——而且是皇家学院。国子监的领导不叫校长,而叫祭酒(这名称确实体现了儒家的传统),别小瞧祭酒,他也执掌着四品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