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台,知音的故里。钟子期与伯牙成就一段千古佳话?
相传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出使楚国后归国复命,八月十五在江上突遇狂风暴雨,浪高水急,乃泊舟在龟山脚下。稍后雨过天晴,月明星稀。汉阳江滩如果说晴川阁及汉阳江滩是我现在的乐园,也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所青睐,那么距此不远的古琴台及月湖周边则是我往昔的天堂。位于武汉市汉阳月湖侧畔,琴台路边。因为纪念楚国钟子期、俞伯牙而建,又有“伯牙台”之称。千年传颂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 好啊!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古琴台,是湖北省武汉市汉水南岸、龟山脚下、月湖之滨,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俞伯牙,极善鼓琴。一次伯牙受楚王外派公干,乘船沿江而下,途经汉阳江面,突遇狂风暴雨,停舟龟山脚下,不会雨过天晴,心旷神怡,于是乎,伯牙鼓琴咏志。
古琴台别名汉阳龟山西麓,毗邻月湖东畔,相传当初是为了纪念俞伯牙和钟子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很多人应该不陌生。这段广为流传的佳话也是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讲的是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屡毁屡建。至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1953年,武汉市总工会以古琴台景点为址,兴建了琴台工人文化宫。高山流水 (制图 刘阳)问:琴断口、古琴台,经过武汉这两个地方,会让人想到一个成语“高山流水”。成语背后有一个故事,你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吗?
俞伯牙为楚国郢都人,在晋国做了大夫,故事发生在其出使楚国时。一个风急浪高的中秋之夜,樵夫钟子期因砍柴遇雨,匆忙回家时见到了官家的船只,船头有大夫把琴,作高山流水之音,以抒大江明月之怀。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是中国著名的音乐文化古迹、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市著名的文物旅游景观之一。汉阳古琴台早已是闻名遐迩,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也已经在历史文化时空中穿越数千年。
这个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从此,人们以“高山流水”象征深厚友谊,把“知音”喻作知心朋友。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清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颇为时人称道。从武汉归元寺出来,边走边打听,便找到了知音故事的发源地——古琴台,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的琴师俞伯牙曾在此处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它讲的是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相传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在出使楚国期间,因在汉阳江口遇到风浪,所以被迫停泊在一座小山下。咸丰二年(公元 1892) , 太平军挺进湖北境内, 几次攻克汉阳, 混战中, 在古琴台兵交, 瓦砾堆叠, 荆棒丛集, 成为一片荒址。光绪八年(公元1882 年)古琴台再次得以重修。古人伯牙、子期以琴相知而结为生死之交,被传为千古美谈。武汉著名风景区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据传,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音乐家,技艺高妙,但“曲高和寡”,一直遇不到知音。武汉古琴台简介 武汉古琴台也许算不上一个特别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是它涉及的故事却非常出名。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汉阳古琴台又称伯牙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文人与民众之间广泛流传,二人知音的传奇色彩。此台为纪念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深情而建。位于武汉市汉阳月湖侧畔,琴台路边。因为纪念楚国钟子期、俞伯牙而建,又有“伯牙台”之称。千年传颂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