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一校四馆”细化深化服务,助力“三全育人”
■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蔡卓言 李敏然 通讯员 王春芳 喻楠清
(照片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宣传部)
至善堂、明德堂、知识共享空间……
阅读马拉松、真人书会、周五影院……
华师图书馆经过九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一校四馆”发展格局。四个校园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1万平方米,总量达426万册纸质图书,360万册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近4万种,逐渐形成了以教育文献和古籍文献为特色,覆盖全学科的完整馆藏体系。年均打卡252万次,外借册次28.4万次。
华南师范大学作为师范类院校,学校图书馆配备了不少与师范专业相关的专业用书,建有教育文献中心及教育学科馆,为师生搭建种类齐全的文献资料库。华师图书馆现存约14万册线装古籍、6000册善本古籍和1600种地方志,在广东高校位居前列,并于2009年获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玉波介绍,目前,华师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知识共享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的功能均已实现。馆内设有至善堂、明德堂,文化艺术、数字资源、知识共享、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等空间,并在各种空间开展文化推广服务,定期举办阅读马拉松、真人书会、旅行分享会、师兄师姐说、朗诵沙龙、周五影院等活动,利用空间服务拓宽信息共享与文化交流活动的多样性,助力学校“三全育人”。
“我们一直在不断深化和细化各项服务功能。”华师图书馆表示将秉持“读者为天,资源为地,服务为梯”的特色理念,加快智慧图书馆建设,强化科研支持服务。
【对话馆长】
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玉波:
阅读的价值在于知识积累与精神成长
新快报:您眼中大学图书馆应该是什么样子?
王玉波:作为师生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图书馆不仅应具备丰富的馆藏资源、良好的学术氛围、舒适的空间环境,还应提供良好的服务、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文献资源支撑与服务保障。
新快报:能否谈谈您对阅读的看法?
王玉波:书籍特别是经过时间洗礼沉淀下来的经典著作,是人类关于世界认知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后人通过阅读,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助于构建自己内在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审美体系,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正如知名的阅读推广人朱永新教授所言,阅读的价值在于知识积累与精神成长。
新快报:对于新时代青少年阅读,您有什么建议?
王玉波:首先是以开放的心态去偶遇感兴趣的书,将阅读面放宽。第二,慢慢督促自己养成读书习惯。长此以往,我们的人生会在好书潜移默化的滋养中更充盈。第三,批判地读书,阅读贵悟,通过思考、读出顿悟,进而升华到新境界。第四,重视学以致用,践行阅读中所学所思所得,知行合一,促进阅读与成长。
【年度榜单】
《乡土中国》
共被华师师生借阅233次
2022华师年度阅读报告显示,位居榜首的华师阅读达人在2022年共借阅512册次。在2022年最受华师师生喜爱的书籍TOP10榜单中,书籍作品主要集中在人文社科类。其中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位居榜首,共被借阅233次。
【馆长荐书】
《老人与海》
“人生总是会遇到艰难和困苦,《老人与海》体现了不向命运低头,在命运的失败面前保持人的尊严,在厄运的重压下表现勇气和优雅的胜者风度、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不同的苦闷,王玉波认为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都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