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景逊参观渣滓洞途经见闻

雨下整夜未停

文/裴景逊

4月天的雾都重庆,昨天还是雨纷纷,今天就阳光明媚。我向往已久去参观我崇拜为新中国牺牲的****牺牲地白公馆,渣宰洞的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

我和爱人在重庆市区解放碑附近的小什字站,乘1号线轻轨到**墓站出站。来到一个公交车站点,问一陌生人:“去渣宰洞坐几路公交车”时,热情似火的一位老大爷说着一口标准重庆口音告诉我:“你们坐821路就可以”,这时,站点的一位中年妇女在旁边提示我说:“你可以乘另一路公交车先去白公馆,然后再走不远就是渣宰洞”,在我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老人和这位妇女因为介绍我们乘哪路公交车去渣宰洞的事,双方互不相让地你一句,我一句地争论不休,我看到这个场面,顿时,感到好无奈。脑子里联想到也许是山城人经常吃油乎乎,麻乎乎,辣乎乎的重庆火锅过于火辣辣的缘故,这场面我还真控制不了了。在他们争论时,821公交车徐徐进站乘客们有序上车,二位的争论声嘎然止住了,这俩人就像没发生过争论似的平静相待上了公交车。

上车后,我看到这二位的右手握着车内栏杆,看着窗外的街景,我心情感到一丝丝的内疚,这都是我问路惹的祸,暗暗庆幸或许过虑想多了,好在二位没有因为问路的事动手。但一想这也许就是重庆人为外地人热心肠指路的缘故吧。

公交车外的景色吸引了我,途经西南政法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墓、红岩**博物馆、路边小绿地广场还有石刻的**群雕像。

我们在白公馆附近下车,走不远的上坡水泥板路口就看见白公馆的停车场。我们被这里的场面给震撼住了。停车场内停满了以中巴车,大巴车居多的车辆,人流不息,歌乐山景区的载客车来回穿梭。人群分两个地方流动,大部分人流向参观白公馆的入口,小部分人顺着山坡往渣宰洞方向上行。

我们走在山坡上的小路上,沿途风景秀丽,绿色的山峦叠翠起伏,各色的鲜花争芳斗艳。一个年轻人双手举着随风飘扬的党旗,身后是一支身穿藏蓝色西服、白衬衣年龄相仿的队伍跟着党旗行进。我们也随着走了不远,看见路边立着一个长方形厚重的大石碑,从碑文上看出来是**将军的两位警卫员就义牺牲地。

突然,我看见一位身穿红色唐装的年近耋耄的老人映入我的眼前,她在家人的簇拥中一步一步走在从渣宰洞返回的上坡路,我情不自禁的上前与他们打招呼询问老奶奶多大年龄了,一位西南汉子自豪的对我说:“我家老人85岁了”,我立刻向他们抱拳感叹的说:“祝老人长寿,祝你们全家幸福”。

告别了老人一家人,我在想:这一路看到年轻人高举鲜红的党旗和身后的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老人家身穿鲜红色的唐装。这就是红色基因吗?这一家人是什么精神激励着他们陪着老人来参观祭奠渣宰洞的英烈啊!此情此景太让我们感动和受教育了。

我们继续前行一段坡路,眼前是一个丁字路口,左边的山坡上有一个别墅那就是梅园。右边在一块不大的平地上矗立着重庆市各单位捐赠的**将军,**(****)等**的大型石雕像群。

梅园地处重庆市的金凤山,军统局局长戴笠为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副主任、美国海军少将梅乐斯所建。1943年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成立,大批美国技术人员来华。金凤山背靠歌乐山,便于防空保密。专门为梅乐斯修建别墅,戴笠借梅乐斯中文名是含义(梅花很喜欢此地),奇意中美合作”前程似锦,在房子四周遍种梅花,将此别墅取名梅园。(摘录于梅园简介)

梅园,现在是一个文化艺术交流的地方。

梅园的下坡不远处就可以看到渣宰洞看守所了。

渣宰洞入口,提供鲜花销售。在参观往来络绎不绝的人群中,可以听到全国各地不同的口音,有家人推着轮椅的老人,有老妇人带领着5.6岁大的小朋友,有皮肤晒得古铜色的一群佩戴党徽的老人,人人自觉排队有序地进入。年轻人用手机对着墙上贴着好几张大二维码扫描着,我们是60岁以上的人到关闸口直接扫描身份证进入。

现在的渣宰洞管理部门为方便游客的出入,设计的路线很安全。参观者顺着右侧栏杆随着流动的人群前行即可进入渣宰洞看守所,参观结束后,顺着山上的石板小道上可以浏览渣宰洞看守所全貌后走出。

渣宰洞看守所通向外界的沿途山间绿色树林的小路边,时隐时现地设有几座大石头垒砌有射击孔堡垒式的哨位,可以说是戒备森严吧。

进入渣宰洞看守所,环视一下感觉就是一个依山就势占地面积不大的在山间的平坦地方盖起的几座灰色瓦盖连在一起房子。第一间是看守所长办公室,第二间是1号女牢房,墙很厚,牢房內光线黑暗、牢房的面积很小,窗户就更窄小了也就像一本书那么大小,牢房出入有两个小门通透。英烈**(**)生前就是被关押在1号女牢房里。

参观祭奠英烈的人们挤满了牢房,大家都无语,久久不愿离去,凝视着牢房内的墙上依次悬挂着曾经在这间牢房关押过的**遗像和介绍英烈生前的英名录。遗像前下方,摆放着来祭奠英烈的人们献上的黄色和白色大束的鲜花绿叶。

渣宰洞看守所牢房分女牢房,男牢房。不大的院落空地形状有点像歪倒在地的葫芦状,是被关押的**员和进步人士放风的场所。围墙上写着一些标语,这场景和《红岩》作者罗广斌所描述刻画的一模一样。

渣宰洞看守所后山,有一条从山而下流淌着哗哗作响的溪水,是啊,有人居住的地方是要有水源的,但这里解放前电源不知道是怎么解决的?

天气有点热了,参观走出的人们,有的在长廊的木椅上坐一会,稍作休息,然后,看见陆陆续续走过来的人群就起身让座给后来的人休息。

我看见约有二.三十位70多岁以上的一群老人,他们衣服的左胸前佩戴着党徽,坐在哪儿休息,表情像在无言的沉思。

我从渣宰洞原路返回,这次参观和祭奠英烈是我有很多年没有经历的事了。我曾经担任过单位团委**,在任时期,每年的清明节都要组织单位的共青团员们拿着铁锹扫把,水桶抹布,捧着鲜花,抬着花圈来到所在地的**墓前,除草、扫墓献花,祭奠英烈,向新入团的团员讲解**的英勇事迹,举行入团宣誓活动。虽然,时过境迁但我这次沿途的所见所闻对我的心灵震撼是太大了,那过目难忘的穿红色唐装年近耋耄的老人,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不忘初心的精神,高举着党旗年轻力壮的年轻人,让我看到了后继有人;那坐成一排70多岁乘凉沉思老人的表情,让我感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知足,我深深地体会到****用生命换来的今天是多么来之不易的啊。

今天,是我耳顺之年一个刻骨铭心的春天的故事。

作者近照

版权声明:本页面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为用户自行发布,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E-mail:284563525@qq.com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