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会从人文,交通,餐饮,等各方面定期更新关于大同旅游景点的介绍。
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也希望大家更好的了解大同,爱上大同。
石窟介绍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地理位置为东经113º20’,北纬40º04’。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
昙曜广场
昙曜广场位于云冈石窟景区入口处,占地6000多平方米,是为纪念云冈石窟的开创者昙曜高僧而建。整个广场及亭廊建筑渲染着浓重的北魏皇家气象,广场中央的昙曜雕塑以潇洒大器的写意手法,塑造了一代佛门大德的艺术形象,高古清逸,似筚路蓝缕,风尘仆仆,却是袈裟飘逸,似乎从千年前的尘埃中走来。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复兴佛法,命昙曜高僧主持开凿了规模宏大的云冈石窟,因此,昙曜不仅是开凿云冈石窟的创始人,也是北魏著名的佛学大师和译经大家,是北魏佛教昌盛的奠基人。
礼佛大道
所谓礼佛大道:“恩泽普武周,慈航通法岸”。向西走去,十三对千佛列柱依次列于礼佛大道两侧。神柱高8.73米,系黄沙岩雕刻,由下而上依次为须弥座、力士、白象、柱体的完美组合,造型高耸、精致亘绝,在两侧浓密的松林掩映下,矗立的神柱气势雄伟、蔚为壮观,仿佛通天入地,也仿佛唯有这样的神柱铺成的路才可以叫做礼佛大道。千佛列柱的原型在第9、10窟,第12窟,第14窟等处,均以大象、狮子等神物驮承,立体而又恢弘,呈现出平城时期北魏皇宫的恢弘模样。
比丘尼昙媚造像记
位于云冈石窟一窟山门前的“比丘尼昙媚造像记”石刻,为公元503年(景明四年)的题记。此碑刻有文字110个,再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表达了发愿人比丘尼昙媚对佛教的高度信仰与虔诚以及希望佛教振兴发展的愿望,文笔优美,堪称佛教发愿文之最。此碑也向我们展示了北魏时期一种特有的字体。因这种字体在当时多用于碑文,所以后人称它为魏碑体。魏碑字体外方内圆、拙朴有力,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字体。由此看来,魏碑书法应是北魏平城时的创造。原物很小,只有30厘米高,28厘米宽,于1956年20窟前考古发掘,现存于云冈博物馆中。
礼佛浮雕墙
穿过神柱林立的佛光大道向西,呈现于世人眼前的是两面相对的扇形皇家礼佛浮雕墙。这组正面相对的浮雕墙总体呈圆弧状,长约20米、高约4米,画面构图完美,雕刻细致,以高浮雕的形式,生动表现了北魏皇家盛大的帝后礼佛图。车辚辚、马萧萧的现场气氛,充分再现了北魏当时皇帝、皇后前往礼佛的庄严肃穆的宏大场面,这种场面让人自然联想到1500多年前云冈石窟作为皇家寺院曾经的辉煌,让人举目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