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21日起新一轮大范围暴雨来袭,连下4天,60年一遇大水

人类不宜飞行

· 从21日起,我国将迎来一次大范围的强降雨过程,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 这次降雨过程可能是60年来最强的一次,对交通、农业、城市排水等方面都会造成严重影响,需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 这次降雨过程也与农历六月的气节有关,农历六月是常见下雨的月份,有很多农谚描述了六月的天气特点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本文将从天气预报、气节由来、农谚解读三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这次降雨过程的情况和意义。

根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暴雨蓝色预警1,从19日20时至22日20时,我国广东沿海、广西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中西部和北部、湖南西部、湖北中部、安徽中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其中,云南东南部、广西西北部等局地有大暴雨(100~130毫米);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雨量30~50毫米,局地可超过70毫米),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另外,山西北部、河北中北部、北京、天津西部、内蒙古中部偏南地区、山东大部、河南中北部、江苏北部、四川盆地西部、甘肃东南部、青海北部、西藏东南部等地也会出现小到中雨或阵雨。

这次降雨过程可能是60年来最强的一次,对交通、农业、城市排水等方面都会造成严重影响。中央气象台提醒,**及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学校、幼儿园要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驾驶人员要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

这次降雨过程也与农历六月的气节有关。农历六月是常见下雨的月份,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在这个月里,有两个重要的气节,分别是大暑和七夕。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般在7月22日或23日。大暑的意思是天气最热,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大暑的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高温、干旱、闷热的天气,对**健康和农业生产都有不利影响。因此,大暑的时候,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多喝水、多吃水果、少食辛辣,避免中暑。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农作物,及时灌溉、除草、防虫,为秋收做好准备。

七夕是农历七月初七,也叫乞巧节、女儿节、七姐诞等。七夕是中国传统的爱情节日,相传这一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对恋人,牛郎是人间的牧童,织女是天上的仙女。他们相爱后私自结婚,被王母娘娘发现后,用天河将他们隔开,只允许每年的七月初七在鹊桥上相见一次。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牛郎织女的节日,也寄托了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和祝福。七夕的时候,人们会在晚上仰望星空,寻找牛郎织女星,并祈祷自己能得到美满的爱情。同时,七夕也是女孩子展示手艺和乞求灵巧的日子。古代的女孩子会在这一天摆设水果、花卉、针线等物品,向织女祈求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并进行各种比赛和游戏。

农历六月是常见下雨的月份,有很多农谚描述了六月的天气特点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常见的农谚,并进行解读。

· 六月初一雨,七十二暴到中秋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六月初一下雨的话,那么从六月初一开始算起的72天内(也就是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都会有暴雨出现。这说明六月初一下雨是一个不好的征兆,预示着接下来会有连续不断的降雨过程,可能会造成洪涝灾害。

· 六月初一雷,一雷压九台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六月初一打雷的话,那么从六月初一开始算起的九天内(也就是到六月初十),都会有雷雨出现。这说明六月初一打雷是一个好的征兆,预示着接下来会有及时雨水滋润干旱的土地。

· 六月不下雨,秋天打牙齿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六月没有下雨的话,那么到了秋天,庄稼就会收成不好,人们就会吃不饱,牙齿就会打颤。这说明农历六月是一个关键的月份,需要有适量的降雨,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 六月不下雨,七月打瓢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六月没有下雨的话,那么到了七月,就会有大暴雨出现,雨水像瓢一样倾泻而下。这说明农历六月和七月的降雨量是有关联的,如果六月太干旱,就会导致七月太湿润,可能会引发洪水等灾害。

· 六月初一雨,连阴小半月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六月初一下雨的话,那么从六月初一开始算起的半个月内(也就是到六月十五),都会是阴雨绵绵的天气。这说明六月初一下雨是一个中性的征兆,既有利于农业生产,也有不利于人们的生活。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这次从19日起的大范围暴雨过程,不仅与台风和季风等气象因素有关,也与农历六月的气节和农谚有关。这次降雨过程对我国各地区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同时也要关注天气变化,及时调整生活和工作计划。

版权声明:本页面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为用户自行发布,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E-mail:284563525@qq.com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