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大概三小时,走广昆,经江肇,转G15沈海,再走一段沿海,就到了目的地,路旁一块比人高大石,上书:东平镇。东平是一个南海边渔港,在海陵岛以东,紧邻北陡镇,有珍珠湾丶大澳渔村丶飞龙寺、仙人洞等景点。
午后,散漫地在街上乱逛,海风柔和地吹在面上,在30多度的午后,真是十分舒爽,这是一个地道的南方小渔村,阳江闸坡大家是听多了,去多了,这个小渔镇离闸坡大概就二、三十公里吧,游人的气息远没那么浓,话语、口音都是地道阳江口音。
走着累了,坐在旧街江边的小亭里,亭里只有另一位老婆婆,满面皱纹,满头白发,静静地望着大海方向,感觉应该是陷入沉思。我忍住搭讪的冲动,不敢打乱老婆婆的追忆,四下张望,街道挺旧的,虽然江边进行了翻新,但仍掩盖不了五丶六十年代建筑的痕迹,一间外墙黄泥的建筑,二丶三楼的窗户零烂地向外飘着,竟拉出几张蜘蛛网。一楼是出租做铝合金窗的,有几个工人在工作,方显示出这大幢建筑的唯一用处。整条海边路大部分是这样的建筑,与江边新建的几座亭形成了鲜明对比,除了我所在这个亭,其他亭里坐满了老年人,在扑克丶在象棋,在谈天说地,仿佛在彰显着已慢慢失去的活力。
我旁边的老婆婆,海风吹动着她银色的头发,目光定定地盯着海里,浪花不断推涌着停泊的渔船,把水拍在岸上,激起无数形态的浪花,我在想,不知老婆婆是否在想起曾经的童年,经过的青春,还有那刻骨的爱情,还是许许多多的曾经,我追随着她的目光,一只海鸥掠过海面,飞上了蓝空,竟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下午太阳落下前,来到珍珠湾。这个湾不大也不长,不知为何叫珍珠湾,窃以为是沙子特别柔细,海水特别的蓝之故。我最喜欢的反而是走尽沙滩的右边,在山脚下有一大片怪石嶙峋,海浪冲击上来,颇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感。可以在石间捉螃蟹,又可选一块喜欢的大石,逆风扬发,阳光丶沙滩、海浪,真能拍出天人一色之感。或尔选一心仪之石,坐着、躺着,听着海浪声,吹着海风,放空身心融进了自然,试想着远离了人间,直至到星辰大海,也不失为一乐事。
第二天,吃完“猪肠碌"后,天气晴朗,只是十来分钟,就到了大澳渔村。大澳渔村,看起来不大,只是一普通渔村,究其历史,才知曾经盛极一时。大澳渔村,秦时属南海郡,汉时属合浦郡,史称“六澳之首”,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明清时为大澳鼎盛时期,这里的店铺达数十间,热闹非常,繁华富庶的景象胜似都市,与广州十三行并称“十三行尾”。这里渔村民风朴实,渔风郁郁,具有深厚的渔家文化特色,是广东省较为完整保存明原始渔家小屋风貌的渔村。
村口一棵几百年的老榕,坐着几个老人和小孩,旁边是一条小街的入口,两旁房子古色古香,建筑风格,砖墙用料皆是明清特色,两边大多是售卖当地海货干料以及船木工艺品的,人走其间,竟有走在几百年前的古街上的感觉。在古街中间有一两三层之建筑物,这是大奥商会,建于1923年,港商司徒少松回乡牵头兴建的,后头有一间三层银库。商会建成后使大澳一时成为当地商业丶政治中心,在民国为乡邻丶为党筹资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渔村旁有一码头,码头旁耸立着一个郑和雕象,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浓浓一笔,而渔村在经历鼎盛之后趋于平淡多年,现渔村借着中国崛起之东风,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继续着大澳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