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田峪长城旅游区群山环抱,风景秀丽。春季,群芳争妍,山花烂漫;夏季,满山青翠,流水潺潺;秋季,红叶漫山,果实累累;冬季,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在中外享有“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的美誉。慕田峪长城段的地貌、植被、气候等自然要素形成极佳的组合,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怀柔地区的大地构造单元,属于华北地台燕山台褶带密云—怀柔—宣化隆断区,主要有东西向、南北向、北东向三组构造体系,集中表现为东西向、南北向、北东向、区域性断裂带。这些断裂带使怀柔山区雄险多姿,是风景资源的重要背景条件。
山地占了慕田峪长城段的大部分面积,构成北京地区山地的两大系统——太行山和燕山山地在这里汇聚。作为太行山东北端的军都山,从西南向东北,经居庸关延伸到风景区内;而燕山山地从怀来盆地的北侧向东,二者在风景区内会聚然后再向东延伸,直到山海关。两大山系的汇聚形成风景区地形的宏观格局以及最高点。
虽然这里的山地绝对高度并不太大,但相对高差很大。如最低点慕田峪关海拔只有486 米,最高点位于景区西部北京结北点的黑坨山,海拔高度就有1045米。然而,这里的山地南临平坦的北京平原,大部分海拔高度只有30~40米,即使逼近山地大部分的平原也不到海拔100米。如位于慕田峪关西南面不到2000米山脚下的慕田峪村,海拔只有283米。而再向西南约0.5公里位于怀沙河谷地的辛营,海拔则降为208米。山地与平地的相对高度差达300米以上。如果以北京结与平地相比,相对高差更高达600~700米以上。因此,从河谷平原上看慕田峪长城所在的山地,仍显得高耸陡峻。
在景区北面位于风景区以外的山地,是燕山山脉的主体部分和中轴部分,山体绝对高度比景区的山体更高。如位于怀柔区北部的云蒙山,海拔2047米。因此,站在慕田峪长城上向北望去,山体连绵,层峦叠嶂,苍茫无穷,更增添了壮观雄伟的气势。
构成慕田峪长城段山地的岩石主要由粗料的石英和长石花岗岩构成,也有少量角闪花岗岩。这里的灰岩主要有普通灰岩和硅质条带灰岩。此外还有白云岩化灰岩、大理岩及少量板岩和少量其它变质岩。作为这里的主要岩石,花岗岩和石英岩有着非常坚硬的特性。在垂直的构造断裂和垂直节理的作用下,岩体沿垂直裂面崩裂,形成垂直的断面,造就了多种类型的悬崖峭壁。
这里广泛分布着大面积的石灰岩,有着巨大的厚度,且大多石灰岩地层都向南倾斜。这些巨厚的向同一方向倾斜和有着相同倾角的地层,形成了许多山地。这种地层构造被称为单斜地层。由这种单斜形成的山地,被称为单斜山地。单斜山地通常是不对称的,即山地两侧的坡度和山坡的形态有很大的差异,形成不对称的几何线条,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一种奇异性的感受,如鹰飞倒仰处的石灰岩地层。这几处山地也是典型的单斜山,造型奇特。单斜地形除了形成一侧为高度极大、起立的悬崖,还由于迭复的各层地层前缘位置的后退,形成多级阶梯式的迭置结构。
由于岩石、地质构造和地形的特点,使许多伸入山地、深处河谷大多有峡谷河段。河谷两侧峭壁耸立,形成狭窄的谷地,谷地的底部有潺潺溪流,幽静而神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濂泉响谷,其中有的河谷段只有十几米宽,两侧峭壁直立,高达数十米。走过一段峡谷,前面的河谷变宽,然后又出现峡谷。到了濂泉响谷的水源头,四周都是悬崖峭壁,站在谷底,好像是站在一个巨大天井的底部,令人产生极大的神秘感。
花岗岩可形成多种多样的奇岩怪石。垂直节理可使花岗岩形成竖立的长柱形块石,常常被拟人化。节理和球状风化作用还可使花岗岩形成其它多种形状。如在卧佛山及其沟谷;在油篓顶附近的“将军守边”;在青龙峡水库两岸的许多奇形怪状的花岗岩块石,被形象地拟为“济公观水”、“石人隐立”、“雄狮盘望”等景。这些奇岩怪石给旅游区增添了诸多风景。
石灰岩中的硅质条带灰岩,由于每隔1厘米多厚,就有一层很薄的硅质层,而硅质薄层又很坚厚,比石灰质更硬 ,抵抗侵蚀风化的能力也比石灰质强,因此,薄层硅质构成岩石的突出部分,形成条带状。块体巨大的条带灰岩有许多,由硅质薄层形成的突出条带和由石灰质形成的凹进去的条带构成的岩石表面,往往形成独特的天然造形。
慕田峪长城风景险峻的特色,是由怀柔地区地质构造和岩石特性所塑造的地形特点所决定的。慕田峪长城的修建为了抢占和控制更多的制高点,沿着军都山南缘东西走向的山脊线蜿蜒延伸。在这段山脊线上分布着由于地层断裂、抬升和石灰岩、花岗岩风化节理形成的直立陡崖、阶梯状断崖、刃脊型悬崖陡壁、峭壁尖峰的险峻地形,山势参差峥嵘,跌宕起伏、连绵不断。长城沿山脊线忽而直上云天,忽而飞越深谷,惊险至极,故在这段长城也留下了十分独特的名称,如“牛犄角边”、“过单边”、“翻身下海”、“万人抠”、“油篓顶”、“箭扣”、“擦边儿过”、“爬天梯”、“鹰飞倒仰”等。
下期预告: 慕田峪长城自然环境特点——植被的介绍
每周一、三、五更新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资料来源:慕田峪长城旅游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