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已经1600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远,佛教底蕴深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列为之首。灵岩寺历史悠久,由东晋著名高僧朗公和尚于公元(351-384)年修建。是1982年国家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与泰山一起被评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这是济南市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不仅在山东省独一份,在全国被联合国评定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也不超过五处。那灵岩寺是怎么来的,今天就与大家讲一讲灵岩寺背后的历史故事。
灵岩寺坐落于长清县城31.5公里,北依济南,南靠泰山,是泰山十二支脉之一,其主峰为灵岩山,海拔668米,灵岩寺寺因山而得名,但其实最早灵岩山不叫这个名字,相传灵岩山青璧似削,从上俯瞰就像一个方形,固原名方山,又因像道符,又得名玉符山。灵岩名字的由来还有个故事,相传:朗公和尚说法,泰山北岩下,听者千人,石为之点头,众以告知,公曰:此山灵也,遂名灵岩。大概意思就是东晋时期高僧朗公在此处说法,听者千人,山中石头都为之点头, 听众就把这事告诉朗公,朗公就说了,这有啥奇怪的啊,此山有灵啊,这就有了灵岩山这么一说,灵岩山坐落居中,群山环绕,而这个灵岩寺也就因此得名。
据记载:前秦符坚永兴中年,竺僧朗公居住于此处,始建房舍数十间。朗公所建的寺院,兴盛不到一百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年间,拓跋焘下令灭佛。因太武帝在寇谦之和崔浩的侵染下成了十足的道教徒,加之其推崇全民皆兵。而僧侣过多,而出去当兵的少了,因此自太平真君五年,武帝下令全国禁止私养沙门。七年,太武帝率兵镇压杏城起义,到了长安时,在一寺院内发现兵器,就认为这次起义与佛教有关系,就下令灭佛,摧毁一切佛像。六年后太武帝驾崩,文成帝继位,又下诏复兴佛法,而朗公所建的庙宇,在公元446年,也就是太平真君七年,全部被毁。至北魏孝明帝元正光元年(公元520-525年)法定禅师在此重建寺院,与方山之阴起名神宝寺,初建时称为静默寺。(在小寺南现仅存遗址)遗憾的是神宝寺在会昌法难时期也就是唐武宗李炎时期被彻底摧毁,仅存一尊圆雕四方佛和一通神宝寺碑向后人述说他曾经的辉煌。而令人欣慰的是到了1965年,神宝寺碑和四方佛一起移入泰安岱庙。现在的神宝寺遗址也只剩下一眼神宝泉孤独地向世人诉说着,它所经历的沧海桑田。
灵岩寺作为四大名刹之首,历朝历代主持皆由皇帝亲自委派,去泰山封禅的历代皇帝都是先驻跸灵岩寺。如今我们看到的灵岩寺,就是后来法定禅师又重新建寺与方山之阳起名灵岩,当时寺院建在甘露泉侧,规模也不是很大,到了唐朝贞观年间{627-649},高僧慧崇将寺牵建与此处。到后来历代都有增修。到了唐宋时期,灵岩寺达到了鼎盛时期,有殿阁40余座,禅房500余间,僧侣达到了500多人,唐元和(806-820)年唐朝唐宪宗李纯时期,李吉甫在十道图中将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合称为:舆内四绝。到了宋代,宋真宗年间(997-1022)赵恒赐名景德灵岩寺,到了宋仁宗景佑年间,琼环长老,法号重净,扩广,重修五花殿,嘉佑六年,重修千佛殿时又此扩建,明宪宗成化四年又将改名成了崇善禅寺。明世宗嘉庆年间又改名灵岩寺。
由于历代帝王利用佛教为其统治服务,对该寺的保护和税收均有敕赐,如宋代“免服差役,止纳税粮”。金元明各代均免税、粮米和徭役,明代明文规定:“寺产籽粒全为供奉香、烛之用,官定赡寺地三十五顷”。公元665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就曾在灵岩寺逗留十天之久,不知是这里的美景吸引他们,还是这里的空气让他们舒心。回京后,皇帝就下令免除济南一年半的赋税,而乾隆皇帝更是钟爱这里,前后来过八次,还写下了一百多篇诗文。灵岩寺因拥有众多的田产,所以附近的六律庄、第四峪、小寺、野老庄、花岩寺的农家大多是寺院的佃户。
中华人民**国成立后,灵岩寺受到国家的保护而焕发出新的生机。1978年灵岩寺被列为对外开放单位;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至1993年先后共投资3500多万元修复、维修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大雄宝殿、鼓楼、东老院、慧崇塔、御书阁,修建登山盘路。开工建设水族馆、蝴蝶馆等10余项工程。修建并完善檀园宾馆、餐厅、综合服务楼等旅游服务设施。1994年恢复灵岩寺佛事活动,使灵岩寺这颗历史文化明珠枚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以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如今的灵岩寺景区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全国首批AAAA级景区,灵岩寺的袈裟泉、卓锡泉、檀抱泉、甘露泉被评为济南新七十二泉。2022年8月16日,长清区**、丝路灵岩文旅公司、灵岩寺旅游区服务中心签署灵岩寺景区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建设灵岩寺景区,改造升级大灵岩片区,更为长清文旅产业的发展开拓新空间、增添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