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迷上了阅读名人传记,从某度上搜索如陈寅恪,在他的故事里也会出现与他相关的如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吴宓以及在陈氏家塾就学过的茅以升、宗白华、周叔弢名人,再搜索这些名人还会有其他的名人。或搜寻他们的著作,或看他们的故事。
阳光的午后,静谧而和煦,一茗茶,一本书,或慵懒地躺在椅子上,或盘坐在碧绿的草地上,一人世界的无拘无束,没有喧嚣,没有嘈杂,仿佛远离了红尘、紫陌,看别人的故事,回味自己的人生,氤氲着淡淡茶香,浮生若梦,一种多么惬意的享受。
以前读过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亦读过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只是没有把朱文中的“平伯”和俞文中的“佩弦”与俞、与朱联系起来,亦没有想到他们年岁相仿,同一天游的秦淮河,各作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与俞平伯的关系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俞平伯比朱自清小两岁,却比朱自清早一年考入北京大学,两人原籍都是浙江人,出生在江苏、生活在江苏,都毕业于北京大学,都做过清华大学教授,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年纪相当的著名学者、作家,在散文和古典文学方面上的研究都成绩斐然,均加入重要的文化团体——文学研究会,两人的文学创作观点相近,都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1922年初,俞平伯与朱自清、叶圣陶等人创办了《诗》月刊,成为最早、以提倡新文学为主张的进步刊物。
俞平伯(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浙江湖州德清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人,出生于江苏苏州。>
三十年代初,俞平伯与朱自清都在清华大学任教,俞平伯住在清华南院七号楼,朱自清住在清华南院的教师单身宿舍,家属远在扬州,俞平伯经常邀请朱自清到家里用餐,朱自清很自然地要求付给伙食费,俞平伯一再推辞不过,就把朱自清交来的钱增加到伙食费中,每天的小菜特别丰盛。
“七七事变”之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撤往内地,辗转来到昆明,在国立西南联大任教,并执意把俞平伯的两个女儿也带到昆明,就读于西南联大,且亲自担任她们的监护人。把父辈之间的友谊,自然而然地延续到了下一代人的身上。
朱自清曾赠俞平伯“平生爱我君为最”。1949年朱自清病逝之后,俞平伯悲痛难抑,撰写挽联一副,表达悼念之情,道:“三益愧君多,讲舍殷勤,独溯流尘悲往事;卅年怜我久,家山寥落,谁捐微力慰人群。”
1959年,俞平伯与叶圣陶等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前往江苏省视察。一行人到达了朱自清先生的故乡扬州,俞平伯显得心情很沉重。据说当天也正好有一辆便车去往南京,突然间俞平伯不跟其他人打招呼就急匆匆地上了这辆去往南京的车,使叶圣陶等摸不着头脑,直至后来俞平伯将写好的《重游鸡鸣寺感旧赋》给他看后他才明白,原来俞平伯是去重访他早年曾和朱自清一同游览过的南京鸡鸣寺,以寄托他对好友的怀念。其中有句云:“地仿佛其曾莅,如色丝之褪黄;人萧索以无偶……”写得一往情深。
十里秦淮>
千百年来,秦淮河哺育着古城南京,夫子庙附近的河房是绮窗丝幛,十里珠帘,灯船之盛,甲于天下。许多名胜古迹、历史掌故、风流韵事,都发生在她的身旁,被历史文人骚客吟颂传唱。《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南唐李煜《浪淘沙》词:“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秦淮,是从古典诗词里流淌出来的。翻开华夏文学史册,那些诗词大家、文人墨客,他们徜徉于秦淮河畔、桃叶渡头,凭吊于凤凰台上、杏花村里,也正因为他们的浅斟低吟,慷慨放歌,才使得以“百里秦淮”为轴线的古城南京,李香君、柳如是等“秦淮八艳”生发着千古不散的秦淮风雅,萦绕着百代流芳的金陵神韵。以至于清代孔尚任《桃花扇·听稗》说:“既是这等,且到秦淮水榭,一访佳丽,倒也有趣!”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这里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十里秦淮,被称为“六朝金粉地”。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商贾云集之地。秦淮河是六朝时期著名的烟花之地,在南朝多位君主的建设下,发展成了当时南方最大的**所之一,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隋朝的建立,南北的统一,大量陈朝的歌舞娼妓被大军带走,秦淮河自此衰落,不复六朝时的盛况。
明秦淮河是悠久历史长河里最动人的那一抹色彩,有着全国最顶尖的优伶和艺伎,那里有着最迷人的一群女性,用自己的才艺、智慧和美色谱写出了自己绚烂的人生。这里文人墨客、达官贵族云集,和优伶艺伎们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女性文化群体。在这些文坛宗师和学术领袖们的培养下,秦淮名妓成为了大明王朝有史以来最特殊的文化精品,孕育着大明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沉淀和风月文化。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1923年的一个仲夏之夜,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并相约同一命题作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两人以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而传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两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写得文情并茂、流光溢彩,被称为“珠玉之作”。
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撰写于1923年8月22日、北京。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撰写于1923年10月11日、温州。两文同于1924年1月25日发表于《东方杂志》。
俞平伯在跋:这篇文字在行筐中休息了半年,迟至此日方和诸君相见;因我本和佩弦君有约,故候他文脱稿,方才付印。两篇中所记率迹,似乎稍有些错综,但既非记事的史乘,想读者们不致介意罢。至于把他文放在前面,而不依作文之先后为序,也是我的意见:因为他文比较的精细切实,应当使它先见见读者诸君。
文学评论家李素伯说,我们觉得同是细腻的描写,俞先生的是细腻而委婉,朱先生的是细腻而深秀;同是缠绵的情致,俞先生的是缠绵里满蕴着温熙浓郁的氛围,朱先生的是缠绵里多含有眷恋悱恻的气息。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篇文章明显地体现了朱自清散文慎密、细致的特色。在描绘秦淮河的景色时,将自然景色、历史影象、真实情感融会起来,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给人以眷恋思慕、追怀的感受。《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展现一幅令人缅怀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影象。
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呈现出语言美、比较美、意境美、真情美、哀愁美美学特征,把华美的文采与精密的构思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一路描写过来的景色和人事,都是从平凡常见的境界中显出新颖的发现,在文章构思中显出惊警的思想,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可以当成是“五四”散文创作的成功的标本。
其文字清新,布局精巧,为当时还不太成熟的白话文确立了榜样,因此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金陵晚报评)
中国现代文学家**:漂亮缜密。
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最有文学意味。文章笔墨变化多端,有典雅的诗化语言,也有浓艳的语句。
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语言杂揉文言、口语、方言等,甚至欧化的成分也较为明显,用词凝练、古典词曲的运用巧妙、风致独特,表现得冷静、理智,他在文章中极力要造成一种空灵、朦胧的意境,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似的,使人捉摸不定。因而文中有些段落,不仅有一种淡淡的苦涩之感,而且使读者感到有些玄妙。
如果说,朱自清笔下的秦淮河主要是一条抒情的河流,那么,俞平伯在桨声灯影中所展示的,则是一条启人沉思的秦淮河。这两条秦淮河在中国现代散文的原野上是相映成趣的。(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江锡铨)
通览全篇,理智的判断多于感情的抒发。逻辑的说明,多余形象的铺陈。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团浓厚的迷雾。(深圳技师学院教授刘天明)
自古以来,就有文人相轻的恶习。朱自清与俞平伯同一命题作文,并同一天同一刊物发表,彰显他们之间纯洁而又牢固的友情。
阅读名人故事,感悟名人情感,踏寻名人足迹,在鸡鸣寺的古楼里,在秦淮河的碧水中,我们见证了两位文学大师的深厚友谊,让我们不禁为之动容和感动!